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匈奴草黄是什么意思,一首经典边塞诗分享

分类:科普知识 2022-05-19
导读: 匈奴草黄是什么意思,一首经典边塞诗分享--王昌龄、高适、卢纶…… 看到这些诗人的名字,总会使人情不自禁的想到苍茫辽阔的边塞,因为他们都是大唐年间最为闻名的边塞诗人。 但是要说到描写塞外风光以及军旅生活的唐代诗人,岑参绝对是一座绕不过去...
匈奴草黄是什么意思,一首经典边塞诗分享

王昌龄、高适、卢纶……

看到这些诗人的名字,总会使人情不自禁的想到苍茫辽阔的边塞,因为他们都是大唐年间最为闻名的边塞诗人。

匈奴草黄是什么意思,一首经典边塞诗分享

但是要说到描写塞外风光以及军旅生活的唐代诗人,岑参绝对是一座绕不过去的丰碑。

他用自己的豪情和才华,将塞外诗歌真正推向了一个有史以来的最巅峰。或许也可以这么说:岑参的诗,就像一朵盛开在塞外苦寒之地的千年雪莲,历经岁月洗礼,风霜侵袭,始终绽放着无与伦比的璀璨光华,照耀着整个大唐的诗坛。

比如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便被誉为大唐边塞诗篇的压卷之作,千百年来无出其右者。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是他的另外一首旷世杰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这一首苍茫雄壮的边塞诗歌,犹如一部跨越千万里的纪录片一样,岑参用自己的笔墨,将每一组画面都渲染到了极致。在这首诗中,有令人神往的塞外风光,也有汉家王师的万丈豪情,他将沿途所见、所感、所闻,全部融汇在字里行间,使人读来就像在欣赏一幕又一幕流畅的画面,慷慨激昂,苍凉悲壮。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此时让我们的视线随着这两行诗句,一起回到1000多年前的大唐塞外,感受一下岑参眼中的苦寒之地,毕竟是怎样一番风光?

苍茫雪海,无边无涯,冷冽的寒风从遥远的北方吹来,带着冰冷刺骨的寒意,好像要冻彻人的心扉。但是在这无边雪海之中,却有这样一对铁血勇士,在冒着寒风努力前行。

铁甲铿锵作响,战马仰天嘶鸣,在苍茫的雪地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印记,一直绵延像遥远的地平线尽头。

随着他们渐行渐远,那一片白茫茫的雪海逐渐被甩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看不到尽头的黄沙。目极远方,只见遥远的天涯尽头,黄沙与云海相接,长空与大地相交。

这是一片荒芜的国度,充斥着无尽的孤独与寂寞,古往今来,万里黄沙不知挡住了多少人的去路。这样的画面,光是想想都让人觉得无比震撼,大漠无边了无人烟,而岑参他们就像一支离弦的利箭,带着一股一往无前的信念横穿大漠不回头。

寥寥几笔,匆匆数语,一幕宏大的开篇场景就这样铺展开来,从苍茫雪海到无边大漠,从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转而过渡到了一片没有生气的黄沙之地。在场景切换的同时,两个画面的主色调也在相互交替,给人造成了非常强烈和震撼的视觉冲击。

用无比辽阔的天地,来衬托汉家王师的铁血豪情,如此恢弘的大手笔,足以使人的心中为之一震。一群身着铁衣的无畏勇士,踏过雪海,横穿大漠,剑锋直抵那片遥远的战场,颇有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此时天气正值九月,尽管这时候的中原是一片秋高气爽的平和之态。但在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边塞,一场能够飞沙走石的狂风忽然不期而至,这场凶猛的狂风整整刮了一夜,当时的景象宛如灭世一般。

乱石穿空,如同惊涛骇浪;风声四起,好似惊雷降世!

然而,他们之所以要冒着风雪黄沙一路前行,正是为了平定边陲地区的匈奴之乱。

在那遥远的大唐年间,中原王朝和周边游牧民族的战役几乎从未停息,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矛盾。从商周时代开始,一直延续过秦汉魏晋,直到唐朝时期依然还在继承。

“匈奴”,是当时中原王朝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也是一种习惯性的称呼。

诗人在此处采用了一种虚拟性的特写手法,用“草黄”和“马肥”这两个象征性的画面,来代指骁勇善战的匈奴军队。接下来又用“烟尘飞”这三个字,非常形象地指出了此次出师的任务以及目的地。

面对敌人的肆意侵扰和掠夺,汉家大将毫不犹豫,挥师向西一路高歌猛进。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这几句是行军途中的真实特写,既恢弘大气的场面之后,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转而开始进行细微的刻画。因此他所描写的场景,也由磅礴的远景画面,开始转变为细节化的呈现。

边关告急,大将出师,为了能够早日平息战乱,他们选择连夜行军。在这段艰苦的军旅生涯当中,即使身为军中主将,也从不随意卸甲,纵然在夜间,也依旧是全副武装。

漫漫长夜里,有战马的嘶鸣声,士兵的喘息声,还有兵器之间相互碰撞的清脆响声,这些声音交杂在一起,共同形成了一曲布满真实意味的战歌。纵然寒风如刀,割痛着每一个人的面庞,但却无法割裂他们心中坚硬如铁的意志。

此时外界的寒风愈刮愈烈,气温也开始直线下降,战马身上的汗水来不及滴落就被冻成了冰晶,隐约之间还能够看到汗气正在蒸腾。诗人刚刚写完一纸檄文,却惊奇地发现砚台中的墨水早已冻成了冰块。

这几句诗虽然一直都在刻画细节,但是却将行军途中的艰辛,和塞外的苦寒之气非常形象的呈现了出来。隐藏在诗句中的那种严寒,简直令人感同身受,不过与此同时,更让人感受到了汉家将士的无畏风采,内心的热血终将战胜外界的寒冷。

这种敢与天争、与地斗,无惧世间任何阻挡的精神,才是隐含在这些诗句中最崇高的赞美。

在这首诗的结尾部分,没有血肉横飞的激战场面,也没有刀光剑影和人喊马嘶,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强盛的自信。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他们身上所展露出来的这种气魄,已经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使对手望风而逃,不敢与之相接。这一刻,岑参用自己的诗句,真正让人们明白了什么叫做势如破竹。

之前的所有画面,都是在为这一刻做铺垫。苍茫雄壮的开头,细致入微的特写,都是为了实现最后的极尽升华。

看着大唐的虎狼之师一路乘胜追击,他就这样悄悄伫立在城门之外,等待着捷报的传来。天涯斜阳正浓,远处烟尘翻涌,大唐的旗号在风中猎猎飘扬,映着斜阳余晖,是那么的辉煌而又灿烂。

随着这首诗的结束,最终的画面也被永远定格在这一刻。在这一幅画面当中,有胜利凯旋的喜悦,有不负远征的欣慰,同时也布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敌已破,诗亦成,车师献捷,不辱使命!

这首诗从进入边塞开始下笔,横跨冰川瀚海,再由匈奴草原写到轮台狂风之夜,每一组画面都能给人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些诗句记录了大唐的边塞山河,记录了苦寒之地的行军之旅,更展现出了汉家将士的壮志豪情。

以笔墨描绘边疆,以豪情抒写壮志,这首雄浑壮阔的边塞诗篇,就像是一部完整的纪录片,讲述着那一段布满热血与豪情的故事,令人读来荡气回肠。

这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本就是边塞诗篇中难得一见的千古佳作,后世文人对他的评价也极其崇高。但是人们所欣赏的往往都是遣词造句,以及格调韵律的高明之处。

如《唐贤三昧集笺注》有云:“第一解二句,余皆三句一解,格法甚奇……其精悍处似独辟一面目,杜亦未有此。老杜《饮中八仙歌》中,多甲三句一解而不换韵,此首六解换韵,平仄互用,别自一奇格也。”

但事实上,这首诗最出色、最特殊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格式和韵律,而是在于对塞外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以及意境的塑造与升华。

也正因如此,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才会给人造成一种看纪录片的感觉。其实用于记录和叙事的诗歌体裁自古便有,但是真正能够把一首诗写成纪录片的诗人,却唯有岑参首屈一指,的确不枉被人们称为唐诗巨擘。

感谢欣赏科普知识,更多科普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本文地址:https://www.wenxue58.com/kepu/220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