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斯图亚特王朝什么时候开始(斯图亚特王朝英国影响)

分类:科普知识 2022-05-19
导读: 斯图亚特王朝什么时候开始(斯图亚特王朝英国影响)--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面的不列颠群岛。不列颠群岛包括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大不列颠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我们通常所称的英国系指英格兰(亦称英吉利)。英国这一国家就是从英格兰这一岛屿上发展...
斯图亚特王朝什么时候开始(斯图亚特王朝英国影响)

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面的不列颠群岛。不列颠群岛包括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大不列颠包括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我们通常所称的英国系指英格兰(亦称英吉利)。英国这一国家就是从英格兰这一岛屿上发展起来的。

16世纪到17世纪的爱尔兰是不列颠群岛中最落后的民族,残存着原始公社与氏族长老的组织。过去几百年来,爱尔兰总是遭到英格兰的侵掠,土地被英吉利人强占,农夫变成英格兰地主的佃农。由于爱尔兰人顽强地抵挡外来的侵略,英格兰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并未完全把爱尔兰征服。到16世纪最后几十年为止,英国在爱尔兰的领地还不算大。1603年以前,苏格兰与英格兰本是两个独立的封建专制国家。

斯图亚特王朝什么时候开始(斯图亚特王朝英国影响)

苏格兰的社会制度与爱尔兰相比是进步的,农业与畜牧业占主导地位,工商业不太发达。苏格兰人多半信奉加尔文教(长老会教,即清教的一种)。1603年,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格兰后,苏格兰与英格兰才开始共同在詹姆斯一世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并未合并。英格兰的社会制度在革命前比苏格兰进步得多。英格兰的牧羊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3世纪,尤其是14世纪,英格兰就已是佛兰德尔与佛罗棱斯呢绒工业的羊毛供应者了,城市经济早自12世纪就开始发展起来。

英国的农奴制度在14世纪被废除,于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在东部与南部地区,西部与北部到了革命前仍旧是封建的落后的农业经济。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英国在形式上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城市很小,除伦敦有人口20万外,其他城市中的居民一般都不超过2万人,城市人口的总额在当时英国总人口中仅占四分之一。因此,绝大部分人口住在农村。英国的农村以封建领主的庄园为中央,土地成为地主的财产。

14世纪以后,英国农夫在法律上虽已被承认有人身自由,但他们没有土地所有权,必须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交纳定期地租。因此,农夫还得依附于地主。英国革命前的农夫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任意租地农。这种农夫对地主负担的义务较轻,并享有一些政治权利,且为英国自耕农阶层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二)世代租地农。这种农夫是在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解体后,由过去的农奴转化而来的,其对地主的依附关系较任意租地农为甚。(三)富裕农夫。这是农夫中的上层,他们对领主仅缴纳为数极少的代役地租。(四)贫农与雇农。贫农主要的财产是茅舍,因而又被称为“茅舍人”。雇农是丧失土地的农夫,受雇于农场主和富裕的农夫。

在英国农村中,直到革命前,封建主还保有对农夫,尤其是保有对世代租地农的行政和审判的权力。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扩大与成长,必须有大批雇佣劳动力和大量的资本,同时也需要广阔的市场。这些条件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实现的,而圈地运动就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最主要基础之一。英国在15世纪末就曾发生过圈地运动,但那时还不激烈。地理大发现后,荷兰佛兰得尔的毛织工业获得飞速发展,羊毛价格因此昂贵,养羊成为谋取厚利的捷径。此外,地理大发现后,在英国也发生过所谓的“价格革命”,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地租的实际收入缩减。

所有这些,引起贪婪无厌的英国地主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圈地从事养羊,最初是强占公有地,如荒地、牧场和森林,以后便把耕地变为牧场,驱逐佃农,剥夺了农夫、尤其是世代租地农的土地。失掉土地的农夫的土地,不是变为雇佣劳动者就是沦为乞丐或流浪人。扩大圈地运动的另一事实是16世纪亨利第八的宗教改革。

在宗教改革时期,被没收的寺院土地几乎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国王将这些土地赏给了贵族,而贵族又以廉价把土地卖给商人,使许多商人因此变成了新地主。他们在土地上经营农场,驱逐原有的佃农,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圈地运动。16世纪,英国农村被圈占的土地有50多万亩之多,致使成千上万的农夫倾家荡产,流离失所,造成农业的荒凉。这时,英国农村已成羊群世界,人烟稀少、满目凄凉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汤姆斯·摩尔在其所著的《乌托邦》一书中,曾把这一时期的英国农村形容成“羊吃人”。

17世纪初,英国的工商业有了相称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了,粮价、燃料和各种农产品价格均不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圈地运动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的圈地不是以牧场为主,而是以经营农场为主了。因此,在农业上开始使用人造肥料、播种机,并改善轮种制。总之,从16世纪到17世纪,英国农村发生了一个深刻的变化,一般史学家把这种变化称为“农业革命”。实质上,这种变化就是农夫的土地遭到暴力的剥夺,使他们成为自由劳动者。这种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剥夺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主要基础之一。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主要基础就是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英国一向是借助于战役、贩卖奴隶和海盗行为进行海外殖民地的掠夺的。

在16世纪末,英国在殖民地的掠夺方面也获得惊人的发展。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奠定了海上贸易的基础。在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英国建立了许多海外贸易公司,其中最大的是1600年建立的东印度公司。这个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开始执行殖民地政策,首先使北美东岸一带殖民地化,又在西北非洲沿岸和印度半岛夺取一些据点。英国的海盗劫夺和海上贸易的扩大,为英国工业积累了大量农夫的份地和绅士贵族的土地是交错在一起的。除了耕地外,还有牧场、荒地、森林和池沼地,这是农村中的公有财产。

每个农夫都可以利用这些地方经营副业,尤其是没有份地的贫农,他们多依赖这种公有地维持生活。此外,英国农夫大都从事羊毛副业。英格兰的牧羊业有悠久的历史,并与海内外市场发生了联系。因此,羊毛副业在英国农村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是后来英国农村所以能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之一。从16世纪起,圈地运动在英国广泛地开展起来,使英国农村开始了一个深刻的变化。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这不仅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变化,也刺激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英国在15世纪末就曾发生过圈地运动,但那时还不激烈。地理大发现后,荷兰佛兰得尔的毛织工业获得飞速发展,羊毛价格因此昂贵,养羊成为谋取厚利的捷径。此外,地理大发现后,在英国也发生过所谓的“价格革命”,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地租的实际收入缩减。所有这些,引起贪婪无厌的英国地主改变了土地经营方式。他们进行大规模的圈地从事养羊,最初是强占公有地,如荒地、牧场和森林,以后便把耕地变为牧场,驱逐佃农,剥夺了农夫、尤其是世代租地农的土地。失掉土地的农夫的土地,不是变为雇佣劳动者就是沦为乞丐或流浪人。扩大圈地运动的另一事实是16世纪亨利第八的宗教改革。

马克思曾写道:“在真正的手工制造业时期,却是商业的至上权,带来工业上的优越。所以当时殖民制度有主要的作用。”这就是说,殖民制度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主要的要素。不过,在革命前的英国,殖民制度仅仅是开始。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资本主义在英国农业中的发生与成、长引起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首先是从旧贵族内部分裂出一种新贵族。所谓新贵族,就是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他们“不但不反对工业的发展,相反,力图设法从这发展中取得利益”。

因此,新贵族在经济上和资产阶级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在政治上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在革命时便成为资产阶级的同盟者。这些新贵族多半出现在英国东部和南部城市四周的农村里,因为那个地区的圈地运动最为激烈。西部与北部地区仍旧是封建贵族占主导地位,他们还保持着封建剥削,并果断地维护封建制度,而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主要的社会力量。天主教在当时是欧洲大多数封建专制国家统治的思想武器,在英国则是与天主教性质差不多的英吉利教。英国国教(即英吉利教)的教义主张繁杂的封建等级仪式,倡导君权神授,暴动是罪恶,这种宗教无疑地是为君权辩护的。所以,反对封建专制首先必须反对国教。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多半是清教徒。

17世纪的英国革命和尼德兰革命、德国农夫战役以及中世纪早期的反封建运动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但是,宗教的斗争,实质上反映的是阶级的矛盾、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它包藏着阶级利益的冲突。资产阶级史学家把这次英国革命说成是清教徒革命。二、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英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是它在15世纪末建立起来之后仍旧保存着国会。英国国会分为上下两院。英国国会在革命前就有限制国王的权力,主要是征税权。在封建专制形成的初期,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还需要借助王权消除阻碍工商业发展的诸侯割据和压制人民的暴动。

同时,国王为了建立常备军和封建官僚机构,为了维持王室的奢侈生活,也需要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经济支持。因此,国会与国王的冲突并不显著。但是,封建统治者与资产阶级间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到了17世纪初,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经济势力壮大与巩固起来之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一切政策已经不能满意他们的要求。而国王授予封建贵族各种特权,保持行会制度,极力增大封建贵族与国教僧侣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势力,如给予他们以专卖权等。所有这些措施都大大地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因而发生了国王与国会的冲突。这种冲突从都铎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女王伊丽莎白的晚年就开始了,到了斯图亚特王朝就更加剧烈起来。1603年,继都铎王朝的是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

苏格兰的詹姆斯第六人主英国后,称为詹姆斯一世。詹姆斯一世继续英国王位后,紧紧地依赖封建贵族与僧侣,侈谈君权无限,企图取消英国的国会。在对内政策上,詹姆斯一世不考虑国会的意见,任意征收新税,并极力扩充国教势力,迫害新教徒;在对外政策上,他与西班牙维持友好,不关心英国海上贸易,忽视建立海军,反对向外发展。所有这些反动措施,激起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痛恨。

除了伦敦市民的发动外1628年,国会提出一个权利请愿书,重新申述国会的征税权,并要求国王撤换大臣。查理一世拒绝签字,并于1629年解散了国会。自此,国会有11年之久未曾召集。查理一世在没有国会的统治时期,一意孤行地实施了许多反动措施。他恢复了星室法院(即最高法院),作为专门审判政治犯的机构;恢复了教会中的最高委员会,极力迫害清教徒。查理一世的宠臣斯德拉福及大主教威廉·劳德就是执行这些反动政策的主要角色。英国人民及清教徒在他们的迫害下,被囚禁和被处死者不计其数。大批不堪压迫的清教徒逃往美洲。查理一世除了用暴力迫害外,又横征暴敛。

国王的官吏常常向富有市民及新贵族为国王要求“赠品”及“自愿贷款”,假如拒绝就要遭到逮捕。此外,还有一些特别罚款,如违犯森林法罚款、圈地罚款、抗缴骑士捐罚款等。尤其令人愤慨的是1634年,国王借口建立海军,在沿海城市征收船税,1635年又扩大了船税的征收范围。从1629年到1640年,封建专制政府又毫无节制地实施专卖权,垄断市场,造成工商业萧条,,物价上涨。所有这些,引起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比愤怒,革命形势于是造成。

革命形势的形成过程是与人民群众的广泛运动分不开的。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随着英国社会的发展,人民大众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圈地运动直接危害到农夫的生存。千百万农夫丧失了土地,变成了流浪者。封建统治者为了保证税源和维持封建秩序,曾以法律制止与限制过圈地运动,虽然由于贵族地主们的反对并未彻底实施,但却制定了“血腥立法”,惩罚流浪者。农夫们的土地既遭剥夺,而身体也常受到残酷的迫害,从而引起不断的暴动。

1549年,在英国的东部诺阜克发生过以罗贝特·凯特为首的大规模的农夫起义。这次起义迫使16世纪40年代以后的圈地运动轻微和缓一下,并使东英格兰地区中的自耕农得以保存,他们后来成为新模范军的主力。到17世纪初期,随着圈地运动的强化,农夫运动也增强起来,其中最主要的是东部各郡爆发的所谓“沼地居民运动”。1607年,中部各郡的农夫也展开反圈地的广泛斗争。农夫拆毁地主的栅栏,夺回被地主圈占的土地。与此同时,在17世纪最初10年,城市平民的起义也是不断的爆发。

城市平民在捐税重担的压迫下和失业与物价高涨的威胁下,更加贫困和破产,因此他们时常发动暴动。城市平民的暴动在这一时期还常与农夫起义取得联系,使群众性运动更加扩大起来。所有这些人民群众的运动,虽然还不是革命的开始,但它却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为英国资产阶级争取政权的斗争创造了条件。人民群众对于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情绪与自发性行动的日益加强是革命形势成熟的最基本因素。但是,仅仅有这一点还不够,还须有统治者内部的分裂。

在前面我们谈到,到了17世纪初,英国国王与国会的冲突日益尖锐,这就意味着统治者上层的分裂,意味着上层统治者已经不能按照旧的方式统治下去了。这种分裂又助长了人民群众斗争的积极性。所有这些,标志着英国革命形势在17世纪40年代便已经成熟了。

革命的开始查理一世把绝对专制的统治照样地推行到苏格兰,要苏格兰的清教徒承认他是教会的首脑,因而引起了1637年的苏格兰起义。1639年,苏格兰的起义军占领了英格兰的北部,成为英国革命爆发的序幕。查理一世为了平复苏格兰的暴动,需要经费,便企图增加新税。因此,1640年4月,国王召集了国会。国会下院的代表多半是新贵族,而且过去反对派中那些最主要的领袖,如约翰·皮1、姆、约翰·汉普顿等也都被选进了国会。

国会恢复后,立刻提出自己的要求,要求国王惩处他的宠臣,停止没有经过国会同意所实施的一切非法税收。查理一世不肯接受这些条件,在同年5月5日解散了这次国会。因为它存在的时间短,史称“短期国会”。国会颁布了废除国王在没有国会时期所颁布的船税、森林法、专利权和迫害政治犯与清教徒的星室法院及最高委员会,并提出审判斯德拉福与威廉·劳德的要求。伦敦市民积极地以行动支持国会的要求。在群众的压力下,国王只得先后处死斯德拉福与威廉·劳德。长期国会获得了初步的胜利。长期国会对国王的进一步斗争,也是在群众革命形势下实现的。这时,城乡劳动人民的运动普遍地展开。

1641年1月底,在天主教会领导下的爱尔兰也爆发了民族起义,从而使英国海内革命的形势更加紧张起来。这种形势便推动了长期国会的进一步斗争。1641年,国会通过了宗教改革案,又称为《根枝法》。根据这一法案,取消主教职位,建立长老制,把国教改为长老教,使教会脱离国王而隶属于国会。1641年11月,国会又通过了所谓的《大抗议》。其中内容主要是:要求工商业的自由发展,建立资产阶级长老派教会的组织,组建对国会负责的政府等。但《大抗议》没有提到任何关于改善城乡劳动人民处境的问题,尤其是失掉土地的农夫的土地问题。因此,这个《大抗议》只是标志着革命开始时期英国资产阶级的一种政纲。

《大抗议》的内容意味着英国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并不想将革命进行到底,而只是争取国王在政治上的让步,在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以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长期国会讨论《宗教法案》与《大抗议》时,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开始分为两派。一派为长老会派,即右派。这一派的社会基础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上层分子的代表,其中也包括“新封的贵族”。他们所以被称为长老会派,是因为领导他们的组织是长老和宗教会议。

这一派主张建立长老会教,使教会从属于国会。另一派为独立派,即较左的一派。这一派的社会基础是中小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还有一部分英格兰东部的农夫。其所以被称为独立派,是因为他们反对教会从属于国会,要求信奉自由和教区或圣会的完全独立。这两派虽然存在矛盾,但在革命初期还没明显地暴露出来。

在长期国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长老会派。人民群众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各阶层都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但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这一总目标上,他们还是支持长期国会的。长期国会通过《大抗议》后,查理一世就决定对付国会。

感谢欣赏科普知识,更多科普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本文地址:https://www.wenxue58.com/kepu/22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