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百科

问答百科

德政与仁政有什么区别?

分类:问答百科 2022-06-03
导读: 德政与仁政有什么区别?--以德治民是孔子的思想,仁政治国是孟子的思想,二人都是儒家的典型代表,所以这两种思想也是一脉相承具有相似性的.关于德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仁是一种态度,德是一种手段,以德行...
德政与仁政有什么区别?

以德治民是孔子的思想,仁政治国是孟子的思想,二人都是儒家的典型代表,所以这两种思想也是一脉相承具有相似性的.关于德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仁是一种态度,德是一种手段,以德行仁就是王。(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生存之道,顺应这个道,就叫德。)俺是这么理解的

比如,你谈对象,你爸妈一看,哎呦,儿子不错,爸妈挺你,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张罗的么?

以力假仁者霸:用强力推行的都叫霸,哪怕目的是好的。强制和德是两种手段。

比如你妈说,你得和谁谁结婚,这是为了你好——这就叫霸。比如计划生育不被很多人理解,但政府说这个社会整体是有某种好处的,所以必须执行——这就叫霸。

社会这么大这么复杂,为了维持某种社会构架,不可能放任所有人自如,所以:

汉家自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刘询

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1、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目标都是重建社

会伦理秩序。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讲“正名”;孟子讲不“遗其亲”、不“后

其君”,讲“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中

庸》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

为“天下之达道”。在儒家理念中,五伦既是

每个人,也是家、国、天下共同的存在方式,

从个人到家、国、天下,离开这五种伦理关

系都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社会伦

理秩序的建

构和维护从孔孟开始就是儒家治道一贯的根

本问题。

2、在孔孟思想中,仁即德的内涵,因此二

人都把仁德视为“为政”的根本要素,这是二

者之所同。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

之以政的“政”是指法制禁令,“刑”指刑罚,

“政”、“刑”都是强制性的规范,只能制约民

众外在的行为,不能养成内在的羞耻心、价

值观,人们不违反规范,只是规避可能受到的

惩罚,并不认为违反规范是可耻的,“道之以

德”,是通过为政者道德人格的魅力与其德

行的感召,兴起民众为仁向善的心志,在内在

心志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效法

为政者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齐之以礼’是通过礼乐的教化、规范功能,使社会推

崇的道德伦理潜移默化地植入人们的内心,

养成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央悦而诚服也。”他认为“以

力服人”只能是暂时的,并且还会在人们心中

积聚不满情绪, -旦有机会,就会爆发为抵抗

行为,破坏社会秩序。“以德服人”才能使人

心悦诚服,无论力之大小强弱,都会自觉自愿

地效法为政者的价值导向,遵循社会伦理规

范。

孔孟-致认为社会伦理秩序的建构和稳定不

能靠外在强制,只有在人们内心道德意识的

自觉驱动下养成的、自动自发的行为习惯才

是最可靠的,在位者的德行则是全社会道德

意识自觉和伦理行为习惯养成的价值之源。

不同点:

1、在为政方法上,孔子强调一个字“正”,

他说:“政者,正也。“”“正”主要表现在“正

名”和“正己”两个层面。“正名”是对社会规

范的明确和恪守,即明确社会秩序中不同角

色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按“名”的标

准和要求选择、规范处在相应名位中的人及

其行为,尤

其要求为政者本人的资格和行为要符合相应

角色的规范。孔子认为为政的第一步是正

名,但要实现正名的目标,为政者先要正己。

为政者“正”,才能“名正言顺”地发号施令,才

有令行禁.止之效,所“正”的伦理规范才能得

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和遵循。遵循礼的规范既

是为政者自身仁的自觉和充分展现的根本途

径,也是激发全天下人仁德自觉的根本方

法。

孟子最为看重的为政之德是“居仁由义”,仁

德主要体现为“义”,他说:“仁,人心也;义,

人路也。

”“居仁由义”在为政活动中的表现

就是“发政施仁“,即创造条件实现民众的利

益。只有在保障民众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

憾的前提下,才能要求他们遵循社会伦理规

范。民众因为没有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而做

出一些非礼违法的事情,是为政者的过错造成的。

感谢欣赏问答百科,更多问答百科请持续关注我们。

本文地址:https://www.wenxue58.com/wenda/27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