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问答百科

问答百科

屈原的《天问》是何意?

分类:问答百科 2022-06-11
导读: 屈原的《天问》是何意?--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
屈原的《天问》是何意?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四周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

《楚辞章句》里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关于《天问》的写作背景和缘由,说是屈原被放逐后,忧心愁惨,彷徨山泽,走进楚国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画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于是当场题辞,写下此篇,用以排解愤懑、舒泻愁思。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的奇——奇绝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作者特殊的学识和超卓的想象力。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多方面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有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界所提的问题,表现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的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熟悉论。

《天问》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特色的富有特别意义的文学杰作,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因为他用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宇宙的形成,天地的开辟、日月的运行等各类自然现象;也包括人类远古的神话传说,朝代兴亡的历史等古往今来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些极有科学价值的问题。

《天问》是屈原的代表作,该作层层设问,用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情理交融,声情并茂,宛若梦笔生花,令人读来爱好盎然,绝无枯燥之感。因此,清代学者刘献庭在《离骚经讲录》中赞其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关于“天问”的意思,《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这是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是,即自夏殷以来,天被视作万物之主,是统摄万类群生的,一切高远神异不可知之事,都可用“天”来统称,所以有关万事万物的疑问,也可以统称为“天问”。王逸认为天尊贵因此不好意思向他直接发出责问,屈原改变方式,把诗起名为《天问》。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假如我们从这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看,屈原不仅不是“尊天”,而是相反的,要对“天”和当时尊天的许多学说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怀疑、批判和责问。《天问》这首诗作于何时何地,向无定论,一般认为这首诗是屈原放逐在外时所作。这首诗确乎是通过质问的方式流露出一种很强烈的感情,其感情与屈原流放后写的大多数作品基本上是一致的。屈原在《天问》中提出的诸多问题,他往往自己并没有做出回答,或者并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然而他在问题的提出和在问题的提法上,却显然表现了他对一些凿空旧说、传统观念的怀疑和批判。正是这一精神,构成了这首气魄磅礴、奇气逼人的长诗。亦从此可见,屈原的《天问》,并不是“天尊不可问”,而正是设难相问,要把天和关于天的诸多旧说难倒、问倒,要把尊天者所代表的旧传统、旧道德,统统扫清。而在他提问的时候,态度又是那么执着,抓住不放,问的又是那么理直气壮,无畏无惧,这就形成了这首长诗的伟大思想和充沛气魄。

《天问》涉及的问题很广,首先他对于当时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一说提出了怀疑,表现了不肯迷信的盲从态度。

《天问》开头就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屈原在这里诘难的是当时关于天地开辟、宇宙初生的一些凿空之说。再进一步,他对于当时提出的所谓“天有九重”说、“盖天”说也提出了质问:

圆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蔫系?天极蔫加?

除了关于自然界的问题外,他还问到一些故事传说中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牵涉到对于当时所谓“天命”的怀疑。如他问: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这里说,帝舜曾经那样体贴他的弟弟象,到头来还是为害;为什么象是那么肆其犬豕之心,毫无人性,不讲道德,而他却并不危败?他又问: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后嗣而逢长?

所问的意思非常明白:一个淫荡诡诈的人,为什么却子孙昌盛绵延?无疑,屈原的这样提问,是对当时所谓上帝最公平、“福善祸淫”、因果报应等的迷信说法,持了怀疑态度。其他如他还问到鲧的遭遇:

鸱龟曳衔,鲧何听蔫?

顺欲成功,帝何刑蔫?

鲧同情天下人,指挥鸱龟一起帮助天下管理洪水,但在十分顺利和接近成功的时候,上帝反而把他杀了?这个上帝不是也太昏庸不公了吗?

《天问》的内容异常丰富,问及天、地、人之事,表达了作者对宇宙、人生、历史、乃至神话传说的看法。全诗凡374句,提出了172个问题。且用典极多,知识量惊人,不管哪一个小故事扩展开来都可以写成一大篇文论文。掩卷冥想,屈原一口气如此众多深层次的问题,意欲何为?简直是十万个为什么了,或许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和他同时代的人,其实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现在的你我,天地人间,宇宙洪荒,有多少是我们还未曾知晓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熟悉徐徐明晰起来,但现在所见所闻不过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罢了。一些关于宇宙的科普作品,如霍金的解释,或多或少可以解答屈原提出来的问题。几千年前的提问并不可笑,几千年来的解答也并不荒谬。人类探索真理,追求真相的本质从来未曾改变。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好像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子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子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特殊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洁百家、是正杂说之意,《天问》的光辉和价值也就很清晰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了!

从全诗的结构及内容来看,全诗373句1560字,是一首以四字句为基本格式的长诗,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一说一百五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从而也看出作者比同时代人进步的宇宙观、熟悉论。《天问》以新颖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天问》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绝无仅有,这首先表现为深沉的理性思索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天问》全诗都由问句组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社会的深思熟虑后的见解、质疑,极富哲理,但它同时是一篇满含激情的文学作品,是一首激人情志、感人肺腑的长诗。其次,《天问》通过众多疑问词和虚词的运用,不同句式的变化,使全诗错落有致、疾徐相间,独具风采。句式、问式的错综变化,加上丰富的感情色彩,构成了全诗雄肆活脱、穷极幽渺的风格,取得了奇气袭人的效果。《天问》用的基本上是四言句式,或两句一问,或四句一问,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不重复,不呆板,表现了作者的构思异常精密,驾驭文字的能力十分高超。《天问》以新颖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极富创造精神,使之成为世界文库中绝无仅有的奇作。

《天问》是一篇布满强烈的理性探索精神和深沉的文学情思的经典诗作。郭沫若先生称:“其实《天问》这篇要算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有学者讲,它集中反映了屈原的学术思想,可谓切中了屈原那蓬勃涌动的理性思想的脉搏。可以说《天问》一篇,是屈原对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总体熟悉的总结与升华的一种艺术再现,在那个时代,已不啻构建了一座精神和思想的巨峰。还有学者提出,《天问》是屈原在把握了楚国巫史文献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点从它涉猎广泛的170余个问题上,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天问》问世以后,模仿的作品为数不少,晋傅玄有《拟天问》,梁江淹有《遂古篇》,唐杨炯有《浑天问》,柳宗元有《天对》,明方孝孺有《杂问》。王廷相有《答天问》。可见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感谢欣赏问答百科,更多问答百科请持续关注我们。

本文地址:https://www.wenxue58.com/wenda/284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