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孤独之旅读后感,孤独之旅作者是谁

分类:科普知识 2022-05-19
导读: 孤独之旅读后感,孤独之旅作者是谁--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以柔美的语言、古典的意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赢得了无数读者与文学评论者的称赞。但是,笔者以为,《孤独之旅》在艺术上存在败笔:情节处理简朴草率,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性;情节发展概...
孤独之旅读后感,孤独之旅作者是谁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以柔美的语言、古典的意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赢得了无数读者与文学评论者的称赞。但是,笔者以为,《孤独之旅》在艺术上存在败笔:情节处理简朴草率,失去了艺术的真实性;情节发展概念化,沦为作者哲理散文《前方》中某些句段的文学诠释。

《孤独之旅》作者曹文轩

一、情节失真化

《孤独之旅》叙述了少年杜小康历经孤独的考验,在暴风雨的洗礼下从一个少年蜕变成比父亲杜雍和更刚强、更有责任感的“小大人”。笔者以为,作者在叙述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情节处理简朴草率,失去了艺术的真实。

全文最能表现杜小康心智发展历程的是四处极为精炼的语言描写。

杜小康、杜雍和和鸭子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远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课文第2段)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课文第30段和第31段)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课文第40段和第41段)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忽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课文第51段)

孤独中的杜小康

前两处语言描写表明,曾为班长的杜小康虽然是优秀少年,但究竟还只是个孩子,在孤独恐惊中表现出一个寻常孩子所表现出的心智。联系课文中旋风将鸭栏卷到天上,鸭群从杜雍和眼前消失时,他几乎晕倒的情节,根据第三、第四处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暴风雨中的杜小康已经比他父亲更刚强,更有责任感了。那么是什么让杜小康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第二处语言描写和暴风雨的到来中间只隔着课文第33段到第35段: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晰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突然地恐慌起来。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

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这三段的主要内容是杜小康已经能够接受孤独和磨难的现实了,鸭子长得飞快。鸭子长得飞快,说明鸭子长成有“成年鸭子的样子”所用的时间不长。放养的鸭子长大大约要4个月。课文第18段提到“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在船舱里的席子上”,躺在席子上说明杜小康父子去大芦苇荡放鸭的季节是夏天。课文第51段又点明了鸭下蛋的时间是“八月的一天早晨”。根据鸭的生长周期以及课文提示,我们可以认为,杜小康父子应该是在六月左右离开油麻地,前往大芦苇荡的。除去杜小康父子初到大芦苇荡里恐惊孤独的时间,杜小康从开始接受孤独的现实到暴风雨来临的那天应该是1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从行文来看,杜小康完成少年到刚强的“小大人”的蜕变所用的时间不长,完成蜕变的要害因素就是他接受了孤独和磨难的现实。这不符合生活的真实。难道只要接受孤独一段时间,一个少年就能迅速蜕变成比成人还刚强的“小大人”吗?显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概率是很低的。适应了孤独的环境和心智的快速成熟是不能划等号的。显然,杜小康成熟得太快,有些不合情理。这样的情节失去了生活的真实。

孤独之旅读后感,孤独之旅作者是谁

除此之外,早有读者注重到本文另一个细节的失真——“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一言蔽之,由于《孤独之旅》在情节处理上的简朴草率,使故事主要情节失真。

孤独之旅情节有失真之处

二、情节概念化

小说是对生活的表现,而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是不能概念化的。概念化是小说情节的大忌,这会让小说失去它应有的魅力。凡文学作品都忌概念化。概念化是理性的归纳,而文学是感性的审美。用理性来规范感性,感性就会失去她的风姿绰约。

纵观《孤独之旅》全文情节,我们不难发现,文本情节好像就是为了证实孤独与磨难催人成熟这一几千年前人类就熟悉到的哲理。当我们对照作者的哲理散文《前方》时,我们就会发现全文情节不论是整体,还是细节,其实都是《前方》某些句段的文学诠释。

曹文轩在《前方》中总结了人离家的三个原因: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是出于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自己。杜小康的离家明显属于第二种。杜小康的“只好”、哭声和恐惊诠释着《前方》中“离家是出于无奈”。

《前方》中曹文轩又写道:“是命运把人抛到路上,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者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旧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中央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杜小康接受孤独之前的内在心理和外在表现正好是对这两句话的诠释。

《前方》曹文轩又写道:“外面有一个广大无比的世界。这个世界布满布满艰辛,布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孤独之旅的全文情节就是对这两句话的诠释。

当然,一个作家的两篇作品往往能形成互文,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对于小说而言,假如其情节成了对作者另一篇作品内容的诠释,就难免概念化,简朴化了。

《孤独之旅》的某些情节成了其哲理散文《前方》的诠释

《孤独之旅》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草房子》是典型的故事性小说,对于故事性小说而言,情节的精致与富于变化是它的灵魂。《孤独之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情节发展所依托的环境,却忽视了情节本身的精致与变化,从而产生败笔。

感谢欣赏科普知识,更多科普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本文地址:https://www.wenxue58.com/kepu/22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