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

清末刺马案真相(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

分类:科普知识 2022-05-19
导读: 清末刺马案真相(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马新贻 堂堂一品大员竟然会在街上被凶手连捅8刀,让谁想来都不可思议,难道那些护卫都是吃干饭长大的?那可是当朝一品的封疆大吏。此案距今已经150多年,而关于此案流传于坊间的各种传闻却始终没有消停,而...
清末刺马案真相(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

马新贻

堂堂一品大员竟然会在街上被凶手连捅8刀,让谁想来都不可思议,难道那些护卫都是吃干饭长大的?那可是当朝一品的封疆大吏。此案距今已经150多年,而关于此案流传于坊间的各种传闻却始终没有消停,而流传最广的就是“渔色负友”,毕竟是什么原因凶手当街刺杀朝廷命官?背后主使毕竟何人?随着时间流逝都已化成泥土尘埃。但此案的“冰山一角”却将大清王朝未来之命运交代了个通透。

清末刺马案真相(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马案)

内忧外患 地方势力蓬勃兴起

在刺马案发生之前的30年里,1840年和1856年两次鸦片战役已经撬开了晚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历经14年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大清王朝的根基,内忧外患所带来的冲击,亡国之相已经显现。

马新贻的政治仕途起源于平叛太平天国所立下的不世功勋,他是一个崇尚伊斯兰教的回教徒,“泯灭天伦”的太平天国运动不亚于被其视为如同亵渎了《古兰经》的重罪,所以在剿灭太平天国的历次作战中,马新贻表现得异常坚定和勇敢,对于没有湘、淮等任何地方势力背景的马新贻而言,这些太平天国“异教徒”分子的归宿只有坟墓。也正是他对清政府表现出的愚忠和没有政治背景的身份,才会获得慈禧垂青。也正是太平天国运动这场“浩劫”,既检验出清廷八旗兵和绿营军的颓废,也锻造出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和李鸿章为首的淮军这两大地方势力而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两江地图

早就预知晚清前途命运的人大有人在,包括王公大臣和皇亲国戚,甚至慈禧本人都已经有了大厦将倾的风雨飘摇之感。把没有任何地方势力背景的马新贻调派湘军势力范围的两江总督,其命丧两江的悲剧,说明慈禧试图将一根楔子牢牢插进湘军命门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当时的清王朝,其政令除了直隶、陕甘等北方地区还能上通下达,在长江以南基本都由湘淮两派势力左右官绅言路,朝廷政令利则听之,不利则废之。

假如马新贻没有在两江组建新军;没有对湘军势力刻意打压;没有屡施重典排除异己,或许他不会是这种下场,但也绝逃脱不了被驱赶的命运。当朝廷极权被削弱而无力回天,这个时代的终结也将不会太远了。

“刺马案” 心照不宣的背后较量

1870年,马新贻被刺杀后,慈禧断言“白昼行刺,断非该犯一人挟仇逞凶,已可概见。”随即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会同曾国藩亲赴两江审理此案。两江是太平天国运动之腹地,也是湘军成名之地,曾国藩对此案的麻木态度,让郑敦谨觉得不可思议。随着案件审理调查,他终于明白了曾国藩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不同常理”。

湘军与太平军爆发战役

1864年,湘军在曾国藩的率领下,攻克太平天国首府江宁(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就此被彻底剿灭。而在得知太平天国首府被湘军攻占之后,慈禧首先想到的是盛传有“天京圣库”中堆积着无数财宝,她命曾国藩“悉数造册,解押进京”,然而,曾国藩奏折里对圣库之说,称在一场大火中烧的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留下。慈禧虽然懊恼,但对立下不世之功的曾国藩也只好好言抚慰,她心里此刻真的非常忌惮那几十万湘军。曾国藩手下数十位将帅怂恿曾国藩趁此时机可以在“上”一步,被曾国藩呵斥拒绝。曾国藩明白大局已定,觊觎之心膨胀者,大有人在。但是除了湘军,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伺机而动。曾国藩明智选择上书朝廷裁撤军旅,朝廷大喜照准,随后湘、淮各地方兵勇被就地解散,但是,精锐之旅得以保存,这也是朝廷后来屡屡想反目而不敢行之根本原因。

慈禧

马新贻被刺杀,慈禧再次将曾国藩调任回两江担任两江总督,协同郑敦谨一起办理“刺马案”。曾国藩早已看出此案端倪,就是要借机铲除湘军势力,“圣库财宝”和“渔色负友”的街头巷议,矛头指向湘军的意图非常明显和直接,选择低调应对,是曾国藩非常睿智的应对措施,这种策略,他很清晰是与朝廷那位老佛爷的内心较量。而此前慈禧在朝堂之上,捧李(李鸿章)、左(左宗棠),压湘军,就已经在开始实施分化地方合力的意图,马新贻被刺是最好的导火索,这可以点燃朝中各方势力对湘军的愤怒之火,也可以聚集士子之心对湘军口诛笔伐。算盘打的好,架不住曾国藩的不接招,重重的几记铁拳都打在棉花上。老佛爷最终也只能草草结案,将凶手一人凌迟处死。

曾国藩

而此案结案的最大蹊跷,就是郑敦谨回朝途中命人向朝廷复命,自己却解甲归田。对此案郑敦谨只能用摇头和叹息画上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从这一点和曾国藩和个人秉性及做事风格,绝不会犯下雇凶杀人这么低级的错误。倒是来自朝廷的疑点越来越多。

昙花一现的回光返照 也拯救不了清王朝的覆灭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爆发后,清王朝的军队已经在这场运动之战中被打的溃不成军,太平军的势力席卷全国,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横空出世,遏制住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势头,形势徐徐好转。随着湘军和淮军势力扩大,清朝一度出现令人振奋的中兴局面,好似奇迹降临。这种回光返照的中兴局面,并没有给清王朝带来真正的复兴。太平天国运动被绞杀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环境并没有发生向好发展,民不聊生的海内形势依然严重。

1872年,随着曾国藩离世一个时代画上句号的同时,李鸿章的北洋时代诞生。在李鸿章主政北洋的20多年里,晚清政府与世界列强先后签订了:中葡《天津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中法《会议简明条约》、《越南条约》、中日《马关条约》、中日《交收辽南条约》和八国联军签订的《辛丑条约》。上述的每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都是晚清政府为自己行将灭亡的命运敲响的一次次丧钟。

李鸿章表里不一的洋务运动,其结局不仅仅让自己实力超强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全歼,最终导致整个山东半岛割让敌国之手。在1901年李鸿章撒手人寰的这一年,在八国联军的铁蹄下,签订了《辛丑条约》。仅仅过去四年,日俄大战的主战场竟然就发生在晚清王朝的国土上,多么具有讽刺的意味。

李鸿章

“刺马案”实际是一起带有“政治色彩”的刑事案件,这里面不仅有朝廷集权势力的体现,也有各地方势力犬牙交错的暗潮涌动,无论其结局怎样,都是晚清政府即将灭亡的征兆。

感谢欣赏科普知识,更多科普知识请持续关注我们。

本文地址:https://www.wenxue58.com/kepu/223487.html